但总有第一批“吃螃蟹者”,比如越秀校区商学院的林嘉扬就是其中一个,他说他和小伙伴们已经尝到“共享篮球”的甜头了,“我认为还是挺好的,有时候路过篮球场,突然想玩一下,但是忘了带球,这时候共享篮球就派上用场了,而且球的质量也不错,价钱还算实惠。”
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柜就放在篮球场旁,一个橙红色的柜子,有二维码,有锁,用微信扫码就能取球,押金29元,玩半小时1.5元。为了保证租球人能够按照规定还球,柜子上方安放了一个摄像头,租还球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录像操作。
“篮球项目现在还处于初期试点,我们会不断完善。”共享篮球运营方“猪了个球”负责人张龙龙介绍,现在运营时间才半个多月,情况还是不错的。“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及需求分析,我们会做战略调整。”张龙龙说,“我们让篮球‘打头阵’,就是基于中国庞大广泛的篮球群众基础。虽然第一步显得项目单一,但接下来我们会全面拓展,也许‘共享足球’、‘共享网球’、‘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都会出来。经营范围,当然要尽快从嘉兴,扩充到更多城市。”
共享家族”的新成员,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经济概念在近一两年里,让人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兴起的感觉。
对于“共享篮球”在嘉兴学院的出现,校方体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徐老师介绍,目前更多地将其作为新生事物看待,“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他们经营的情况,如何准入,如何规范化管理,校方还会进一步明确。”
而在网友中间,“点赞”和“拍砖”的都各有自己的道理。
“真觉得没啥用,想打球可以借别人的,而且这个价格真的很贵,一小时3块钱,打一个下午十几块钱就没了,买一个100多块钱的篮球少说能打半年吧。”除了认为这样的租借方式不划算,网友“梦之余”对这种方式的可延续性也表示质疑。在他看来,扫码将球租出来的时候容易,但还回去的时候很难保证是原来的球。万一有人换了一个烂球回去怎么办?如果在篮球上喷印二维码也不现实,毕竟篮球在玩的过程中摩擦和磨损很大,很容易就磨没了。
“我们不像学生们,一般打球就是玩一两个小时。按这个共享篮球收费计算,也就6块钱,还挺划算的。”网友“小梁”则表示支持,他还希望在社区里能早日出现这样的自助服务。
体育也共享,是潮流,也是必然
张龙龙表示,他们的“共享体育”之路并非一时意气,而是有着明确思路和目标。“共享化的概念如今已并非超前化、未来化,而是现在进行时,如何将好的想法变成实际的效益,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共享篮球现象,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杨明则认为,共享经济是一股大势所趋的现代潮流,将其引导入体育领域是一种必然,“体育经济的共享概念要紧贴体育特色,找准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式,所以体育共享化并非一通百通,也并非任何项目都来者不拒。像篮球这样单价低、使用频率高的体育用品,从共享化操作走向盈利模式难度较大,因为篮球在健身人群中并非稀缺品。”他建议,除了学校,共享篮球还应布点在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健身场所。
另一方面,杨明认为,共享经济回归体育本质,更适合走“共享场地”的路线,“体育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活动,所以场地的共享比单一体育用品的共享更符合体育人群的需求。共享足球场、共享篮球场、共享网球场、共享操场,更具备服务惠民的实用性与广泛性,符合人性化与全民化。”
共享篮球 共享经济衰败的缩影
扫码用球,一小时2元,篮球柜还能当做储物柜使用……2017年三月,“猪了个球”正式进驻共享篮球行业。凭借 “花几块钱,享受世界一流的手感”共享篮球项目,在成立之初,也曾一度在朋友圈蹿红。
然而在获得千万级融资之后,“猪了个球”依然只把目光放在共享篮球本身,并没有拓展出额外的服务项目。虽然不可否认共享篮球创意足够,但打篮球这件事不是仅仅只用一个球而已,和篮球相应的球场、球鞋和配套的运动设备,都是缺一不可的。
共享篮球的发展史,就像曾经红极一时的小鸣单车一样。凭借着出色的创意,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它们并没有把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它们认为消费者是为了骑车而骑车,为了篮球而打球……
共享篮球落幕了吗?
共享经济作为“舶来品”,在国内市场尚不稳定。猪了个球停止运营,外加欠用户押金余额不退的情况,无疑为这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行业遇冷,自然会现金流紧缺,行业内的企业将难以存活。
“891共享篮球”起步于2016年9月。2017年3月,该项目创始人公开表示公司定制的几百个篮球刚刚到货,可以看出,当时的企业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根据创始人唯一一家所在公司工商资料提供的联系方式,拨打电话后,显示该号码已关机,另一个联系号码则显示为空号。铅笔道发现,创始人所在的这家公司虽处于存续状态,但名称为“车体宝”,所从事的行业是软件开发,似乎都与公司之前的创始人之前的共享篮球项目无关联。
另外一家曝光过的共享篮球项目“敢拍共享篮球”,也就是“YongShot”。资料显示,该公司起步于2015年,项目介绍为文娱传媒,主要为运动爱好者打造短视频,公司创始人曾在2017年3月份对外表示,公司的共享篮球已经在一所高校试运营半个月,目前数据已具备参考价值。然而,从目前该公司的信息显示,已经没有共享篮球的身影,还是主要提供运动短视频分享服务。
曾有媒体对多家共享篮球项目有报道
从以上几家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公司负责人手机关机、空号,又或者公司已经被收购,种种迹象映射出这个尚不成熟的市场正处于窘迫的状态。
目前还在从事共享篮球项目的管理人员李冰(化名),他表示,自己公司目前已经在上海、南京、杭州铺设了100多个点位。“我们发展速度比较慢,在2017年9月份才开始铺设点位,之前一直在研发货柜功能。我们的货柜有自动还球系统,这样一来会明显较少耗损率。”
谈及项目回本时间,李冰解释,“机器投在哪儿和项目回本速度有直接关系。像我们在上海一所学校投放的点位,一个半月营收四千多,就已经回本。”
问及篮球造价,他表示,单个篮球在35元到50元间,押金为89元,对于学生会有优惠套餐,学期卡或者月卡。
当问及,学生属于低消费人群,在学校铺设点位的盈利能力会不会不如商务地段。他表示,上个月某大学的借球数量就有两百多单,按照一单3元计算,收入状况还算不错。他表示,公司现阶段已经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会尽快打入北京市场。
谈到猪了个球项目时,他说表示“那个项目很早前就已经倒闭了,那家公司比较高调,搜索共享篮球关键词,出现的一个是猪了个球,另一个就是一元体育。猪了个球比我们早做一个半月,总部在浙江那边,前身是做计生用品的。”
对于猪了个球的倒闭原因,他表示,这家公司很早拿到融资,但拓点位非常快,差不多4个月时间就拓了360多个点位。同时,他表示,猪了个球最致命的弱点在机器上还球系统,球借出去,无法保证球还回来,这也就解释为什么最后这家公司投放越多,死得越快。
一个新的消费习惯出现,需要人们花很长时间去接受、适应,但前提是这项内容是否为刚需。多位高校学生关于共享篮球的看法,多数学生都表示不会使用。
共享经济不是单纯的共享工具
纵观近一两年来共享经济发展的轨迹,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曾经都被资本所看好,也积攒了足够的用户量。
然而它们的发展模式都是千篇一律的,下APP/扫二维码,使用/结束使用,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多余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支付宝只能天猫购物付款,微信只能跟朋友发文字和语音,没有朋友圈、没有花呗没有蚂蚁森林……那还有多少人离不开手机?
我们可以看一下共享单车如今唯一上岸的哈罗单车,它在被蚂蚁金服注资之后,旗下不仅包含有单车、助力车、汽车,同时还将介入出行的网约车和生活类服务等。在全面接入阿里巴巴生态体系之后,哈罗出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共享单车品牌,更是成为阿里巴巴“三公里新零售生活圈”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哈罗单车早已不是简单的共享单车品牌,而是肩负着打通阿里巴巴线下新零售事业线的生活服务工具。
对比曾经叱咤风云的摩拜单车、ofo,我们很轻易的就可以发现,共享经济不是共享工具,如果创业者都把自己的项目理解成“为用户提供工具”而不是“为用户提供生活方式”,那么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成为下一个“猪了个球”。
2017年4月,明星投资人朱啸虎曾发朋友圈回应共享经济项目,“听说创业者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共享经济项目,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还要到我们办公室来堵我们的门。堵门的就不必来了,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也很少。”
共享经济从造福消费者的生产工具,变成创业者的摇钱树,也就是这一两年时间。或许,从朱啸虎发现共享篮球是服务于投资者开始,它就已经失败了。
随着共享经济热度消退,共享经济还有没有未来,这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问题。或许,未来只有那些致力于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共享经济,才能够在资本寒冬中坚持过去。
生态体育(tiyucehua):分享国内外群体和竞技赛事版权资源,共享场馆小镇园区综合体资源,整合教育培训健身旅游资源,提供赛事运营组织策划、体育培训健身指导、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等规划咨询,打造全方位全产业链体育文化产业休闲服务创新发展平台。
18831183213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