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微心理】旁观者效应| 你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经院·微心理】旁观者效应| 你为什么会见死不救?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与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对于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又继续做了相关试验。

房间充烟实验:

实验过程:

达利和拉塔奈要求被试在房间里做问卷,同样将他们分成两组:单人组(一个真被试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做问卷)、真三人组(3个真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做问卷)和假三人组(一个真被试和另外两个假被试即实验助手在同一个房间里做问卷)。

接着,房间中出现紧急情况——有大量不明烟雾从通风孔处进入屋内。

在这种状况下,三组中的真被试均会如何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

在单人组中,有75%的被试向实验者报告房间产生了烟雾

在真三人组中,只有38%的被试向实验者报告这一情况

在假三人组中,报告率下降到10%。有些被试甚至直到实验结束都没有去报告,而此时烟雾的浓度已经到了让他们揉眼睛和咳嗽的程度了!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时候人们之所以对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并不完全是因为人性的冷漠,还会因为所谓“旁观者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要对这些心理机制有一些了解,就能在它发生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冲破它的束缚。

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

责任扩散: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综上,有时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而是旁观者效应和我们趋利避害的本能使我们远离事件的中心,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从小起受到的教育就是助人为乐,可是当事情真正发生时我们却总是迈不出脚步,旁观者效应使我们变得冷漠,使社会失去温度,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冲破束缚,即便力量微小,但是温暖是可以传递的,从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到给有需要的人让出座位,我们每做一件事就可以让社会多一丝温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冲破旁观者效应的束缚,勇敢迈出我们的脚步,用爱去化解本不应该存在的坚冰,世界才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乌托邦并不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失去温度。

图文:宗子瑶

排版:张伊仟

审核:路京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为什么Word文档无法编辑?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365bet官方网站下载

为什么Word文档无法编辑?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 07-05 👁️ 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