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公元132年—192年),字仲颖,出生于东汉时期的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是一个在东汉末年崛起的权臣。他性格粗犷,决策果断,从边境地区的地方官迅速上升,曾任羽林郎,后又历任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以及河东太守。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奉命镇压起义势力,面对北地的先零羌、湟中的义从胡以及金城的边章、韩遂,他却屡屡受挫,战败不断。
当灵帝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董卓驻守在河东,手握重兵,沉默以待政局变化。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秘密策划铲除宦官,尽管朝中大臣对此反对,他们依然致电召董卓入京。董卓迅速调动军队,雷霆般赶往京城,随之而来的便是他声势的迅速膨胀,他废除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并改任太尉,主领前将军的军事事务,进而晋升为相国。董卓更是放纵士兵,在洛阳这座繁华的古都中大肆掠夺财物,侵犯妇女,其行为被称为“搜牢”。
不仅如此,董卓还滥用权力,施加残酷刑罚,使得各地官员人心惶惶,朝政岌岌可危。在这个时期,他又试图通过恢复旧部名声、起用士大夫来笼络人心,渴望赢得一些支持。公元190年,冀州刺史孙馥联手袁绍、孙坚等人起兵讨伐董卓,黄巾余部也相继在关东地区举起武器,准备与之对抗。董卓则在强权的威逼下,挟持献帝西迁至长安,他甚至焚烧洛阳的宫庙、官府以及民居,强迫数百万居民随之迁移,导致洛阳周边200里内荒凉不堪,昔日的繁华顷刻瓦解。
公元190年四月,董卓回朝时遭吕布刺杀,消息一传开,民间欢庆,百姓们在街头舞蹈,互相举杯庆祝。他的尸体被众人弃于街道,而他的家族也遭到了夷灭。尽管历史文献与小说对董卓的残酷和不义进行了极大的渲染,尽管其中的记载大多真实,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否认董卓的如次作为。正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实属出于政治上的需求,而他烧毁洛阳则更多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董卓生于凉州、长于凉州,未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尽管身为汉族,但其性格更接近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全文
这样的“蛮夷”竟然敢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知识分子自然对他非常痛恨,而历史正是由这些读书人所书写。与此同时,尹氏与霍氏的废皇帝之举却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被蒙古铁骑夷为平地的城市及惨遭屠杀的百姓数量,更是令人无法忽视,但鲜有人对铁木真进行谴责。尽管董卓确实隐藏着暴虐的一面,但这与他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并非为他辩护,仅是希望能更为客观地理解他的历史角色与背景。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